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n/3/1238467164/20040505163800


流行是日常生活美學化的展現

在古代,藝術是束之高堂之上,供人景仰的工藝宗教產品。是一種無用之用。到了現代社會,藝術則被放入博物館,和社會生活有所孤立區別的精緻玩具。藝術與生活,彷彿一組對立的詞句。彷彿生活就是枯燥乏味,無聊單調;而藝術則是充滿活潑生命與價值。

然而後現代的引入,流行的出現,卻一舉打破藝術的高牆。藝術成為無所不在的事務。美學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價值。我們在生活中追求美好,而不再只是勞苦工作,或者被人壓迫。

我們要求生活充滿文化與品味風格,讓身體成為流行時尚的伸展台。我們在一件件的服裝、首飾、包包、鞋子、配件之間,來回穿梭。我們讓自己更美麗,建構流行品味與生活美學。

我們將藝術下放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讓藝術走出博物館,離開廟堂。或許曾經有擁抱古典藝術的精英知識份子們,不願意放棄這屬於他們的文化資本與特權,然而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的興盛,人民自我意識的抬頭,藝術不再被精英們所壟斷。

生活物質的圓滿,讓過去苦求溫飽而不可得的人們,逐漸意識到追求生活品味和品質的重要性。再加上工業革命興起,大量複製技術的成熟。我們的生活世界,充斥著美學符號與藝術商品。藝術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可用金錢購買的商品。我們的生活裡隨處可見藝術的蹤跡。美學可以展現在一部高級跑車,可以是一個隨身包包,甚至是一隻自動鉛筆、手機、筆記本、茶杯、電話、迴紋針、保險套、碗盤、檯燈、桌椅,無處不藝術,無處不流行。藝術融入生活,成為生活本身的關鍵。

藝術因為傳播與廣告,因為美學與後現代,而更加寬廣無限。藝術或許更加的資本主義化,更被民主化,而成為人人消費的起的東西。然而藝術的民主化,並不代表藝術的消亡,反而是藝術真實的反應社會人生的一種極緻展現。藝術不是只有批判和反對面向,也有了積極建立生活等其他面向!

放棄早期知識分子企圖壟斷藝術之文化資本所宣稱的大眾藝術之淺薄與鄙俗吧!藝術就是藝術,無論高雅藝術或者大眾藝術,幫助人們建立更美好生活,讓人充滿美感的就是藝術。難道一件藝術品可以大量複製,並且出售,就該成為邪惡嗎?若要說邪惡,也該是資本主義的產銷邏輯,而非商品。商品本身是無罪,也不該被定罪。它不該被高抬,也不該被貶低!商品就是商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客觀看待資本主義社會下,日常生活的美學化的意義與價值。

批判固然能防堵錯誤,但卻也將美好的東西侷限在精英之手。藝術的民主化與普及化,是在所難免的藝術世俗化過程的一部份。若一昧頑強反抗,只會讓自己受傷又得不償失。何不如敞開心胸,接受日常生活的美學化的降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